张大春说,所谓“见字如见故人来”,“对任何人来说,生命只走过一回;但是字却将之带回来无数次。”

4月19日,台湾作家张大春首次书法个展《见字如见故人来》在北京时间博物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精选的70幅作品,包括了张大春先生创作的(文言)文、诗、词、歌、赋等形式。

文字姻缘 张大春&高晓松

当天,张大春邀请好友高晓松以“文字因缘”为主题展开一场关于“写字”的古今对话。张大春多次受邀为高晓松题字,“晓书馆”三字就出自张大春笔下。张大春说,高晓松是内地首位邀他题字的人,具有特别的意义。

对谈中既分享了张大春对于书法传统的认知,对于何为“美”的理解,也从而引出了其个人的书法故事。虽然有从幼年时的家庭启蒙而保留并坚持至今的习字功底,已经养成了一个40多年每天睡觉前读帖的习惯,但他也坦然言说,自己并非专业书法家。

临摹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功。张大春在18岁第一本正式临写的帖是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之后的多年,王羲之的兰亭序、陆机文赋、苏轼《寒食帖》还有米芾、赵孟頫以及沈尹默的墨迹都是他临摹的对象。

“我觉得临帖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带来了最低级的乐趣。我一旦临像了,我就知道笔是什么角度,有多少墨的量,就更熟一点。所以,感觉像是看喜剧,又像是在操作体育,又像很机械化的在从事一项看起来没有目的的工作。但不管怎么说,每天早上醒来只想着写毛笔字。”张大春说。而这么多年的反复临帖得到的,是在临帖的过程里“让自己的眼睛跟手能够有一个一致的表现”。

同时,张大春也有着对书写的“完美主义”。比如对字体的空间结构细细考究,如何看起来更加稳定、顺眼,控制住每个笔画角度。每当写不好,他就会给自己的“施压”。“我常常做一件事儿,再写更小的字,练更难的严谨工夫,练上八百、一千个字,差不多就会改变对自己不满的状态。”

据主办方梦边文化创始人张维娜介绍,本次展览展出张大春先生的书法作品,分为“尚友古人”“我有诗文”两部分,既有对古人的致敬,也有自创诗文。

尚友古人—《清平调三首之二》·李白

36x50cm2019 仿古色宣

尚友古人—《渡荆门送别》·李白

35x1352019 日本和纸

张维娜表示,“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最具魅力的中国艺术。其审美属性之一就是表现汉字的形美和意美。如果没有汉字的意义世界和价值支撑,书法就无法实现其审美完整性。张大春先生的书法恰恰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毛笔字在张大春这里,因为鲜活的生命经验而更具温度和审美意境。”

张大春,台湾作家,1957年生,祖籍山东。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作品以小说为主,已陆续在中国台湾、中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地出版。被誉为“当代台湾甚至华人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等。在地区被《GQ》《南方人物周刊》等媒体评为“年度作家”、“年度魅力人物”等。

开到荼靡春事了

22x112cm2017 洒金蜡笺

无藏

33.5x64.5cm2018 洒金蜡笺

张大春多年研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姑父是中国着名书画家欧阳中石。自述“写字就不是孤立的一门匠艺,它必须和生活里对于文字的全面理解相互绾结、相互融合。即使不以书家自诩自期,但凡心存欣赏之一念,就得明了:我们必须通过对那些手写汉字的深刻好奇和观察积习,才能获得一窥堂奥的门票。”

松影横溪

31.5x65cm2018洒金蜡笺

2017年6月,张大春自作15米长卷《登楼歌》参加了由梦边文化主办的“梦笔生花—当代语境中的文人艺术”群展。2017年12月,张大春书法作品亚洲首展在台北举办。王家卫、梁朝伟、周华健、董阳孜,董桥等好友专程参观了展览。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29日。

(图片来源梦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