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一涛的“行动考古”: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现实创作
2019年3月29日下午,“行动考古:翟一涛个展”在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177号世纪城新会展中心天鹅湖花园22栋一楼了了艺术传播机构拉开帷幕。
此次展览作为艺术家翟一涛进入艺术创作以来的首次个展,展览作品其中包括水彩手稿、综合材料、拓印、行为、影像和装置。
2018年暑假,艺术家翟一涛沿着黄河中上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古迹遗址考察,从陕西华阴沿黄河途径山西、内蒙、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行驶7000多公里,以考古的方式探寻人类文明的足迹。
展厅一角
“行”、“观”、“拓”是翟一涛为此次艺术探索总结出来的关键词,“行”自然空间中,身体介入现场的意义; “观”改变习惯性观看方式,寻找新的视角;“拓”物存在的遗骸,从迹到生命轮回体悟。对于此次创作,翟一涛表示,自己试图通过行走方式探索从架上绘画语言到考古介入历史现场的尝试,拓展艺术语言在时间、空间维度上新思考,痕迹记录着物体生命记忆,图像成为未知世界存在的见证。“ 在行、观、拓过程中去透视历史与当下、人与自然、存在与消失、永恒与瞬间的生命本质问题。”
《沿河而行》 行为 2018 地点:陕西吴堡 内蒙库布齐 巴音戈壁苏木 四川诺尔盖
10米土布
在此次“行动考古”中,翟一涛使用了不同的考古方式来介入创作,比如在展览作品《沿河而行》中使用的是“传拓”,但在两个方面对传拓进行了突破,首先是拓印对象不同于金石拓、碑拓等以具体器物和纹饰,在翟一涛这里,“传拓”的对象变得模糊而不固定,长城、沙漠、河堤无一不可拓,无一拓不成;其次在本质逻辑上,不同于“传拓”以形象摹写为目的、以结果为目标,作品《沿河而行》是一次没有具体结果的“过程”。换句话说,翟一涛抛弃了架上和“传拓”两种形式的物象表达,而将行动的过程作为了创作的主体,是一种从空间维度到时间维度的思考。
《迹-物》 宣纸 墨 铝板 2018 尺寸:45cm x 98cm x 14
《迹-物》局部
这一方法也同样体现在作品《迹·物》中,这件作品颠覆了“传拓”的对象,颠覆了传统的观看方式,同时也讨论了物质遗存的视觉呈现。翟一涛使用“传拓”法对一棵古树进行了形象提取,形成了十四块不同形象的新“迹物”。
《24块兽骨》2018 宣纸拓印 40 cm x 120cm
《24块兽骨》局部
《24块兽骨》 兽骨残片 树脂 2018
而在作品《24块兽骨》中,翟一涛使用了“一沙一世界”的思路来对残存的动物骨头进行形象“考古”与复原,这是考古学中的一种基础手法。除此之外,翟一涛又像是标本专家一样,将众多残骨通过“传拓”的方式进行了记录。
《消失的记忆》系列(No.1 - No.6) 120cmx150cmx6 综合材料 2018
“行动考古”过程中的思考是让人兴奋的,但思考远未结束,当行动之后再回到工作室,“架上”这一固有现实又摆在了艺术家的面前,“出走”后的再次相见并未让艺术家增加久疏后的喜悦,反而勾起不知所措的情绪,《消失的记忆》是翟一涛在这一语境下的创作。在创作、涂抹、再创作的循环往复中,是翟一涛思考的不断变化,在翟一涛看来,《消失的记忆》呈现的不仅是综合材料的视觉问题,更是“历史与当下、人与自然、存在与消失、永恒与瞬间的生命本质问题”。
《水彩手稿》一组
塔林 15cmx25cm 水彩纸本 2018
汉遗址 20cmx20cm 水彩纸本 2018
阴山 30cmx40cm 水彩纸本 2018
本次展览由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了了艺术传播机构主办,高小华担任学术主持,蓝庆伟担任策展人。开幕式现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高小华,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钟熠,了了艺术传播机构主持人邓昭宇,本次展览策展人蓝庆伟,本次展览艺术家翟一涛相继致辞。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高小华作为翟一涛的导师,谈到:翟一涛这个生长在渭河水域,自幼深受传统中华文化熏陶的关中汉,以考古的方式出行,他要从昔日秦国大地上的山石、流水和风语中去探寻人类文明的足迹;通过对自然的认识与学习,重新梳理对当代艺术的认知。“记得最初他由黄河中上游‘考古’归来,所带回的部分‘采集’实验品及手稿,再到近期的个展,看到他开始关注历史题材,还有从绘画到古迹遗址现场实验作品的尝试,直接追问当下现场和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存在问题——这是对生命本质的思考。通过出行的过程,运用传统拓印的方法,提取自然遗迹的印痕,形成了自己一套观察、思考的认知,将自然中沙迹、土迹、水迹、石迹、布迹、墨迹、人迹融为一体,从视觉图像到行为本身的过程,构成有意义的生命体验。”
翟一涛这次沿着黄河的自驾行行动被蓝庆伟称之为“行动考古”,因艺术家起初并不是为创作进行素材收集,而是试图将自己沉浸于黄河和黄河流域的文化意义,考察黄河沿岸的文化遗产,去思考文化遗存、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关系。“2017年4月,翟一涛参与了好友周斌的行动《周斌365天创作计划》,与之共同完成了作品《一块砖和两个西安人》,这一次以身体为媒介的创作体验让翟一涛有了新的想法,并在一年后付诸行动。‘行动考古:翟一涛个展’便是对这次行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呈现。”
在蓝庆伟看来,翟一涛是一位极具学习能力的艺术家,对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他都持有饱含热情的学习态度,并在创作中不断尝试适合自己的方式。“‘行’、‘观’、‘拓’是翟一涛在《行走于考古现场——自述》中为此次艺术探索总结出来的关键词,走向户外是翟一涛关于‘行动’这一创作方式的一次创作探索,这在他之前的创作经历中是未曾有过的。书斋文化的熏陶势必会让艺术家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而出离身体又是一种行旅的状态,如何能够自如的游走于两种状态?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实中的创作有机关联?如何面对多元的创作手法找到最为恰当的表达?这三个问题既是困扰翟一涛创作的核心问题,也是这次‘行动考古’的学术主题。”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