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我推开了画廊大门。

何永君弯着腰,正再努力搅拌涂料:“这面墙(涂的)不行,要重涂。”迎面墙上,刚刷不久的青灰色微干:“这事必须我亲自弄才放心。”

这时,听见声音的何勇淼放下手中的活迎了上来:“里面的展厅刚大体弄好,来吧,先睹为快!”

墙上,张浩的几幅抽象水墨极具视觉张力,对面,李秀勤的雕塑决绝孤立,往里,则是常联袂办展的桑火尧与田卫的作品,皆生发于宣纸,或文人飘逸,或虔诚孤勇。

点此直达交流现场

“收藏的力量—人可艺术十周年特展”现场

2009年3月,人可艺术中心成立。今年此时,正好十岁。

最初,有人问何勇淼:“你是做什么的?”“画廊。”“哦,发廊,我知道的。”那人一听“廊”字就以为是发廊,可见画廊行业的普及率在当时几乎为零。

就算是十年后,何勇淼回想当年,依然认为人可“是在错误的时间(金融危机之后),错误的地点(杭城核心地段、高昂的物业),被很多朋友认为做了一件错误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乌托邦之事——当代艺术画廊。”但“当代艺术总需要一些人去做一些事。”凭借一股轴劲,人可十年披荆,迎头前行。

一开始,何勇淼就预设了十年成长期:“我要做启蒙,最起码十年。”各种实践后,“发现确实需要十年。”现在,人可对“启蒙”的理解更具体,发现要做的事情也更多了。“但我的问题依然是启蒙。”在何勇淼的理解中,画廊,与美术馆和博物馆不同,它是艺术家最前沿的切片呈现,重要的是个案呈现,优质画廊同样会在艺术史上留下独特痕迹。但中国的画廊模式早期都是舶来,在本土缺乏落地性和复杂的现实性,需不断探索实践,以及与真正的优秀当代艺术家共同成长。

“收藏的力量—人可艺术十周年特展”现场

其实再早些时光,何勇淼是想成为艺术家的。可贵的是,这份对艺术的纯爱之心未变。所以,他发自内心地尊重艺术:“艺术家创作作品时,目的不是出售,这种无用之大用必须尊重。”在他看来,这种对生命本质形而上的思考比简单的商业行为有意义得多。但艺术家们的具体方法论不同,“我们可以进行各个方面的沟通探讨,但绝不会左右艺术家的意见。”所以,“人可的基石是艺术家的创新性,一个空间若没有精神性思考,一定是苍白的。”何勇淼认为当代性一定要落地,一定要还原到当下的生活状态,但这并不等同简单的日常性:“当代性即未来性,未来即当代。艺术家的创造其实在不断激发我们的各种思考维度。”所以画廊,必须敏锐地感知到艺术家的创造性,并前置艺术家的思考,同时又能运用纯粹(非商业)的方法论激发对方创作的生发。

“这十年,我获得的比付出的多得多。不断接受艺术家的滋养和藏家的反馈,不断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又反馈过去,这种多维度而非单向的精神交往更多呈现的是共享的概念。”这促使人可坚守在杭州这个相对安静的地域,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落地扎根生长,影响力无声蔓延滋生,十年一觉,改变浑然已成。

社会加速变革,艺术生态圈的外围与内在同样激荡,画廊的生长经历初期野蛮,已然渗入现实多个层级,有心者必会淬炼出更具使命感的样式版存在。

人要可以,即“人可”。

“收藏的力量—人可艺术十周年特展”现场

“人可模式”便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对艺术充分尊重的自我锻造之迹,它凝聚的是一群人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触痕和多维生发的记,凝固时光,过滤空间,不变之人心。脚踏实地持久前行,必会不断看见曙光。

十年来,人可在杭州呈现了四十场展览,不算多,但品质颇高,尤其在如画册、画框、墙面、灯光、位置、空间等各细节方面,均已摸索出独具“人可”气质的面貌。这可以王凯、张浩、韩冬、孔国桥等出版的梳理性画册为佐证。特别是张浩那本超大型手工书的诞生,可谓达到了某种巅峰。这本手工书花费了人可团队两年左右的时间,财务上不先设定预算,直到做出大家都满意的画册为止。“当时我们完全没有考虑到预算等问题,就是一门心思想把它做出来。我想出版这样的画册,对人可而言也是很难超越的一个范例。”

甚至连空间,都是多方合力下一步步成型的:2013年、2015年,张浩分别创设一号、二号空间;2014年,韩冬在一号空间补设了一道墙;2017年,井士剑在二号空间又补设了一道墙。“对于人可来说,这几个空间给艺术家做展览近乎完美,移步换景,形成了一个心灵上的漫游空间。这充分尊重了艺术和观者,激活了空间也参与到了艺术的发生并共同生发了新的精神场,使得空间本身具有了精神性。”人可在空间色度有超乎寻常的要求。“有人说我又在搞装修了,但对人可而言,空间的背景色度是很重要的,它是作品的一部分。对色度的要求极高,就像艺术家的作品一样差之毫厘,俗之千里。”灯光同样大投入。“一开始我们在国内找不到专业的灯光系统,用国产灯光投射作品,不是太刺眼就是灯光的色温不能恒定,2014年,人可特地采购了德国产的专业无影灯光系统,色温恒定在5000K。有人对他说:‘艺术家的作品在你们人可的空间里展览,它的精神性怎么就呈现出来的呢’。我想,我们是在用心调灯光。”

某种程度而言,杭州这座城应该感谢人可。艺术圈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完善,离不开若干“人可”们的探索与坚守。

人可艺术中心外立面

2019年3月8日,暨“收藏的力量—人可艺术十周年特展”启幕之际,艺术家、收藏家、批评家们齐聚人可艺术中心,在作品的环绕中,通过艺术头条的独家直播,敞怀雅聚。

“一开始,觉得可以做。十年过去,我觉得可以做下去。人一生,真正能做事情的时间非常有限,我最精华的十年过去了,可能最多还能做二十年,这一生也就这样交给它(人可)了。”把好的艺术品卖给好的藏家,这是何勇淼一直想做的,在他看来,二者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画廊也不是单纯的中介:“画廊有商业属性,但它一不是一门纯粹的生意。伟大的艺术作品,我想最好的归属是被同美的人收藏,但这样的收藏家不会简单狭义的独享和占有。事实上,他们都非常愿意将自己收藏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次收藏展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这些作品籍此收藏展,再次回到展示现场,再次被触发,循环不断生发。“学术定位不是固化的,一定会不断生成。”

收藏的力量—人可艺术十周年特展

策展人:人可艺术总监何勇淼

特邀批评家:吴亮、夏可君

展览时间:2019年3月8日-2019年4月9日

展览地址:杭州市下城区中山北路1号人可艺术中心

看看大家是如何说的。

张浩:非常感谢这十年美好的合作,必须还有十年。今天既是总结,又是迎接。

夏可君:中国的画廊,能够做到十年的是不多的。艺术家的创作、画廊的平台、学术的策展、收藏,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组成了当代艺术完整的生态链。人可在杭州把这个生态环境经营的很好,要感谢何总和藏家等。过去十年,它在西湖之畔确实营造了一种新的美学,这个空间很有灵性,这类真正东方美学的价值假以时日,必定不可限量。

王凯:对人可,我是特别有感情的。我们(和何总)在一起27年了,有很多青春记忆,他走到今天,性格总结下来,一个字就是“轴”,所以肯定有另一个十年。我的第一个个展就在这里做的,今天看到自己的老作品会感觉很奇怪:我怎么会是这样?

十年之前,我们去了一趟北京,彻夜长谈,关于这个画廊的名字、空间、定位等,当时杭州确实没有当代艺术空间,如果能有一个能让当代艺术生发的地方,我觉得很重要。因为这里有历史文脉的积淀,如果有当代艺术和思想的进入,可能会产生新的力量,它不光是收藏的力量,而是一个生态链。就我个人而言,人可对我来说,是一个家,今天我回家了。

管怀宾:人可经历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变化阶段,这个过程中,专业性和精神性都越来越坚定,与艺术家和藏家的关系也越来越稳固,这是非常难得的。杭州不缺艺术家,但是缺少一些很好地能将艺术作品带入大家视线的平台。何总两兄弟在各个方面做的都非常好,这很重要。

韩冬:我们从2014年开始一直合作到今天。我这个人需要一个人推着往前走,很感谢何总。我们永远可以在路上。

李秀勤:我与人可是可以做一辈子的。它和艺术家的沟通,以及对艺术家思考问题的认知使得大家都走在一起。

桑火尧:人可艺术是带有学术追求的独特空间。今天看到一些作品,就像看到了很久没见的孩子,非常感动。它们经过人可很好的装裱和藏家的用心照料,我有某种自豪感。

“收藏的力量—人可艺术十周年特展”现场

“收藏的力量—人可艺术十周年特展”现场

部分展品

《悬园》系列之一 管怀宾 43X35CM 综合材料 2014年 私人收藏

晨之三 田卫200×81cm 宣纸水墨 2015年 私人收藏

触象—给平等一次机会 李秀勤 38X30x75 CM 铸铝 2014年 私人收藏

花园之系列三 井士剑 37cmx20cm 综合材料 2017年私人收藏

精神之旅2008-7-16 张浩 181.5x146cm 宣纸水墨 2008年 私人收藏

你不愿谈及或正优雅谈论着的 孔国桥57x76cm 2001年

皮椅 韩冬 79x60cm 皮纸水墨 2017年 私人收藏

献给艾略特 王凯 71X104cm 综合绘画 2010年 私人收藏

新早春图C 南溪 123x171cm 设色纸本 2018年 私人收藏

醉梦金秋系列 桑火尧 94.5X172cmx3 绢本 2013 私人收藏